当地时间15日巨人配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举行会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记者刘旭与团队赶赴现场,在记者证申请被拒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报道?他受邀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报道经历体会。
我在现场丨白宫不给证,特朗普见普京怎么报道?
(一)
这次“特普会”报道,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仓促、承压。
俄美双方仅用约一周时间就敲定会晤,突然的决定令各方措手不及。白宫给了记者更大的压力:周五会见,周三早上才开放记者证申请,旋即截止。
情况突发、时间紧张,压力随之飙升。如何抢热点、抓重点、忙而不乱做好报道?这几天,每晚睡前我都会反复推演。
此次会晤选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曾经的俄罗斯领土,特朗普西行6小时,普京东飞10小时,都不近,但也算取了中间地点。
上一次我们在此见证的是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那个寒冬,中国外交的底气,至今仍历历在目。
(二)
14日一早,我们从美国东部飞往安克雷奇,时间紧张,我们在飞机上消化完议程、地点、团组动态等关键信息,完成前瞻分析稿件。落地后,由于记者证悬而未决,我们赶往记者中心询问,白宫新闻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复:等邮件。
为抢时效,我们直奔会晤地点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军事禁区不能擅闯,但记者有责任抵近现场,确认、拍摄、传递现场情况。
抵达基地,我们向哨兵表明身份和来意,获准在门外百米短暂拍摄,随即拿出在飞机上备好的出镜词,下车即录即发,迅速完成关于双方会见地点的报道。
19时,我们和绝大多数媒体同时收到证件被拒的邮件。来不及懊恼,我们立刻调整思路:既然进不去核心会见区域,那就尽可能在外围捕捉信息。安保情况、民众反应、各方态度——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新闻。
安克雷奇是阿拉斯加最大城市,但规模仅抵国内三四线城市,接待能力有限,为数不多的连锁酒店价格暴涨至500美金一晚,且一房难求。我们只能挤进胶囊舱一样的小房间;一些俄罗斯媒体记者被安排在体育馆大通铺,睡着硬板床,用帘子隔开。
当晚,我找到几名西方媒体同行交流报道计划、证件情况,为次日报道做准备。
(三)
15日,会见当天,我们起得很早,一边刷新官方通报,一边在航班飞行记录网上紧盯两位总统的航班轨迹,力争专机一落地即发稿。
8时,会晤计划开始前3小时,我和摄像抵达联合军事基地门口,几十家媒体已架好机位。
我备妥稿件,准备完成多档电视连线和出镜报道,包括会见细节、现场观察与各方预期。
其间,我们接受美军信息登记并获得许可,在大批媒体赶到前,争取到在基地大门中央位置拍摄10分钟的机会。
正因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抓住更多机遇。一天之内,我们边完成多档报道,边实时跟进,保证信息权威、准确,让直播言之有物。
中东五年半,美国五年半,十几年的报道经历让我每逢重大突发事件既兴奋又紧张。传递真实、直击现场,是我作为一名记者的初心,是再赴前线的动力,也是在大事到来时不掉链子的底气。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刘旭
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